目前在搜寻地震废墟幸存者主要方法,有人工搜寻、生命探测仪寻找、消防搜救犬搜寻。
其中,人工方法只能发现幸存者的大概位置而不能准确定位,生命探测仪则是需要靠人运作,动作反应缓慢,搜救面积小,容易报错。
而犬类的听觉是人的16倍,嗅觉是人的100万倍,动作敏捷,搜索面广,定位非常准确。搜救犬的应用,有效克服了碳氢化合物等探测仪器设备造价高、操作困难、易于损坏的弊端,大大提升了抢救生命的效率。特别是对一些被埋在深层、无力喊叫的幸存者,基本依靠搜救犬来发现。
孙良民的脚趾已经被石子扎得血肉模糊,连续搜索多日已经疲惫不堪,身边的另外几只搜救犬也是这个样子,但它们不会放弃,坚持与救援人员们一起奋斗在废墟上。
这场地震牵动了全国的心,军队在这个国度是不同与其它国家的,因为他们的称呼前面有人民两个字,在地震后不到10个小时,就有一万两千多名官兵用跑步的方式进入了灾区。
在地震的第三天,在这片广大的灾区上投入的兵力已经达到了13万多人,来自各个兵种,这也是这个国家最大规模的非战争行动的大规模出兵行动。
这次地震,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还是自然环境因素,灾区海拔较高,公路大多都在江河边缘,沿江河而建。
地震发生后,很多路段被山体滑坡或泥石流掩埋,救援车辆无法通行,大型机械更是进不去,即使进去也施展不开。
即使使用空中运输,那也是险境重重的,飞行员们在飞行准备时都会互相提醒:要看准,我们只有一次降落机会!
地震后余震不断,山体随着余震随时垮塌,大雨夹带着泥石流,在修复交通的时候会格外费时费力。
有的县城震后好几天一直与外界隔绝。虽然部队始终在徒步前行,几乎完全不眠不休,但毕竟影响救援速度和效率。
救援队员的选拔是很严格的,对他们的要求是反应迅速、机动性高、突击力强。
地震救援是依据科学实施的过程,绝不像普通人想象的那样,几个人冲上去就搬石块,然后从废墟里往出拉人。
真正的救援队,救援前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案。在发现了幸存者后,专业技术人员先要观察现场废墟的结构情况,进行评估,制定对幸存者伤害程度最小、对救援队员自我保护最好的方案;医疗救护人员也几乎同时跟进,确定伤员受伤位置,为伤员建立静脉通道,为他补液,以防止在猛然救出后,经受长期重压又没有进食进水的伤员造成的酸碱失衡,引起的代谢紊乱而猝然死亡。然后,才是真正涉及到如何搬动砖头瓦块。
所以,当专业救援队到现场,乍一看上手并不快,但是,他们的效率却远高于一般专业知识相对缺乏的队伍。
救援队训练时有专用的模拟废墟,专门用来训练队员。除去相关知识技能训练外,救援队还要进行心理训练——灾难发生后,血肉模糊的现场,对队员们的心理冲击是非常大的...
很多救援的队员,在初进救援队的时候,就会被派到医院的太平间抬死去的人,而且光抬不算,这些队员还要按照要求观察死人的特征。
就是经过了这样的训练,以此为基础,救援队才能有了心理准备,来应对这种情况。
而孙良民明显没有经过这样的训练,在经过了最初的不适应,还有与这具狗狗身体的同步后,他的适应能力也在提高。身边的训导员,也在不时的安抚着鼓励着他。
这一天,一名救援队员在废墟中打开一条狭窄的通向幸存者的通道,孙良民也在出口处蹲着待命。
这名队员拧着身子先钻进去,与幸存者在进行着对话,由于前面的固体楼板和水泥块太多,不能马上突进到幸存者身边,灵活的豆豆被派了进去,带着一些水进入了通道,在接近幸存者后,放下东西,用前脚掌把东西推到幸存者能摸到的地方,这时候,孙良民一侧脸,突然发现了幸存者身边的四五具尸体,一具女尸猝然而死,临死前大大地瞪着眼睛,眼睛正好与孙良民面对面。他一转头一具尸体的脚,正蹭在他毛茸茸的脸上......
经过这次搜救行动,孙良民发现灾难救援还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职业。
在救援时最怕的就是余震,有时候刚刚打开通向幸存者的狭小通路,一个救援队员钻进去都很费力,如果在通道中遇到强烈余震,救援人员与幸存者就处于一样的处境了。
在县城的北面的一个镇子,孙良民的训导员就在窄窄的通路中遇到了强烈余震,外面的人大喊着要他撤出,但是紧贴地面的他几乎没有感觉。
他和他的战友都说,太投入了,完全是高度集中。进到那个小小的口子里,眼前只有那待救的人。
出来后,几个人说起余震多么强烈,训导员也后怕起来。
有时,救援队员明明离着幸存者很近,甚至只隔一层薄薄的水泥板,但是,这种咫尺,有时真的是天涯。
这仅仅一点点距离,会因为钢筋水泥块家具杂物搅在一起复杂的结构,要耗费七八个救援队员十几个小时的气力他们两三个人一组轮着干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